长沙家教网报道:校长推荐制所遭遇的诚信软肋,很难用打补丁的方式解决。尤其是,在个人诚信难以确保的前提下,让学生记录自身道德水准,实在不够高明。 经过两年摸索实践,北大“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”进入规则细化阶段。其表现之一是日前推出的校长推荐制实施方案及其细则,另外就是刚公布的《优秀中学生素质养成手册》。这本手册将发放给具有推荐资质的中学,由高一、高二学生填写,作为校长推荐制和自主招生的重要依据。 校长推荐制推出时就饱受争议。当时,教育部原发言人王旭明称其为“一道美妙而难念的经”,北大出身的美国学者薛涌也称此举有悖于国情。揣其大意,推荐制固然符合自主招生理念,但在现实中难免遭遇水土不服。也早有人质疑:谁来保证校长推荐的公正性?这一质疑暴露了校长推荐制所遭遇的现实困境,即校长推荐制的根基在于个人诚信,而这恰是目前国内社会的一大缺失。在这种情况下,推荐制很难实现其制度设计初衷。 原本事情很简单,校长(或经过集体评议)觉得哪个人可获推荐,直接签名就行。由于害怕有失公正,如今不得不进行规则细化。相关细则不仅包括被推荐学生的入选条件,还制定了相应遴选程序,比如规定中学应成立专门监督机构。 这样一来,中学校长推荐制实际上就成了中学推荐制,校长签字徒具象征。最终,肯定还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最容易进入推荐名单。校长推荐的制度悖论,至此表露无遗。 细则也好,素质养成手册也罢,实际上都是在给校长推荐制打补丁。既然校长推荐制难以绕开诚信缺失的暗礁,再打多少补丁,恐怕效果都有限。例如,手册的“成长历程”部分要求学生按月主动记录、自我总结,具体事项包括“本月你为父母或亲人做了哪些有意义的事”等。问题是,谁能保证学生写的都是事实,又有谁来监督?如果是父母,他们会在子女的手册上写NO吗?学校又会这么做吗? 自主招生在整个大学招生中所占份额很小,经由校长推荐进入自主招生渠道的学生更少,就此而言,倒不必对这项政策过于苛求。但不得不说的是,校长推荐制所遭遇的诚信软肋,很难用打补丁的方式解决。尤其是,在个人诚信难以确保的前提下,让学生记录自身道德水准,实在不够高明。 近些年来,高校自主招生新招迭出却走不出困境,与此也有莫大关系。这更多是制度赖以生存的社会土壤出了问题,而不全在于制度设计不合理。从这个角度看,校长推荐制体现了北大的一个美好愿景。遗憾的是,相形于当下社会的诚信状况,这项制度注定是个早产儿。当然,倘若北大这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,反倒让人产生几分敬佩。
更多请浏览长沙家教网资讯中心:www.csqhjj.com